佛山西部最美三个村庄-西樵古村
导语 体验村庄生活去哪里好?本地宝小编为你推荐佛山西部最美三个村庄。不仅风景优美,还有浓浓的古典气息。
文风氤氲的西樵古村
位于南海的西樵,今天和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一样,车水马龙一派繁华,纺织业、建陶业、五金电器业等现代工业使这里生机盎然,欣欣向荣。但走进散落在西樵的几个古村,却依然可循历史的隽永,尤其是科举时代广出翰林的松塘村和村头村,至今文风氤氲,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今天西樵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基因。
松塘村:800年翰墨流芳
走进西樵上金瓯松塘村,村口门楼上的一幅楹联十分醒目:“松蟠朱顶鹤,塘跃锦鲤鱼”。这正是松塘村的真实写照。松塘村建于南宋咸淳九年,至今已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风雨雨。
为何此地叫“松塘”呢?根据古书《松塘村古名胜纪》所载:村南“舟华岗上有乔松,不知年代,高逾百尺,大可十围,秀丽如伞,凉飙乍起,则清声远播,满壑洪涛。”“先有古松,后才有区氏村庄,而相传开村三百年后开挖村中心的那一片数十亩的水塘,由此,‘松’‘塘’连理成就了这个村的名字。”
可惜60多年前一场飓风,古松被吹折逐渐枯死了,只剩一镜方塘。虽然如此,水塘“每当夜静月明,澄莹若镜,楼台人物,倒影池心,纤毫毕见。”且有古老的青砖村居环湖而栖,鳞次栉比;长形咸水白石砌成的古巷自池塘边起建,而在山坡结束,百巷归一,巷口都朝向池塘。如此之安排,“画卷”虽无古松,也不失诗意。
据村里族谱记载,南宋末年,先祖区世来同弟侄因躲避战乱,从珠玑巷沿水路南下,最终迁徙到南海,在西樵山脚下生息繁衍,距今村子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,经历28代繁出1600多位后人。各代都会建祠堂,现在保留下来的大小祠堂不下20座。
除了祠堂,村里还保留着多间古色古香的“书舍”、“舍学”,可见当年学风之浓。由于书风盛行,松塘村的街巷也都有一个或灵气或高雅的名字,如桂香坊、华宁街、逢源巷……还有的人家挂着祖传的牌匾,像“司马第”、“大夫第”、“太史第”等等,古老的建筑上大都保留着各式楹联,有写景抒情的,有抒发家族自豪感的。其用词遣句,华章尽显。松塘人还依循着文人的传统,给这座小小的村庄总结了“松塘八景”:“三台献瑞”、“九曲凝庥”、“华岭松涛”、“横塘月色”、“奎楼挹秀”、“桂殿流香”、“社学斜晖”、“古榕烟雨”,光看这名字,就让人无比向往了。
村里最具特色的还是一列排开的旗杆石。这些旗杆石高的约12米,矮的约80厘米,宽约40厘米。石头上面刻着的字被涂上了一层红漆,字体清晰可认。从石头上的字可以得知,松塘村仅在清朝嘉庆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年间就出了4个进士、5个举人。这些人的官职有钦点刑部主政、翰林院学士、钦点内阁中书等。
村里老者说,过去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或者举人后,村中便会挂起一根长20多米、碗口粗的旗杆,悬挂着旗帜,旗杆底部由旗杆石固定,石上刻着中举人的姓名和名次。只是年代久远,木杆早已腐朽消亡,惟独留下旗杆石为证。村中的旗杆石一共有20多块,但都散落山野田间了,现在的14块是村民从鱼塘塘基、田地里乃至厕所等地儿找回来的,是村里的“镇村之宝” 。
据记载,松塘村仅在明清年间就走出4个进士、7个举人,其中3人还进入了翰林院,故此,松塘村被誉为“翰林村”。往昔“五桂祠”的大堂楹联曾用“六捷南宫”(含指区谔良、区湛森、区大典、区大原四进士)、“四游东观”(指区谔良、区大典、区大原进入翰林院,区湛森为内阁中书)、“乔梓双魁”(指区次颜和区庆云父子皆为举人)、“棣华一榜”(指区若瑶、区大球、区赞森、区浩清四兄弟同榜中举)来总括。
在这些进士和举人当中,有几个最为出名。明朝嘉庆年间,乡科中第二名经元的区庞云后来成了皇帝侄女的丈夫,成了名副其实的郡马;区大原和区大典是同族兄弟,兄弟俩在光绪年间同科中了进士,双双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兄弟同科中进士、同被圈点为翰林的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少之又少。兄弟俩中进士是在清朝末年,所以也被戏称为末代翰林。
旗杆石激励着松塘村后人。虽然,科举弊病,近代文人志士多有批驳,但是读书求知,读书图强,以知识改变个体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。村里的青少年以读书上进为荣,每年都有20多人考上大学和中专,还出了一名博士生。